綜藝節目隨著世代變化,從過去合擊變今日分眾,過程也象徵著台灣景氣高低起伏。
|
「龍兄虎弟」。 本報資料照片 |
台灣綜藝型態多年來不斷變化,以10多年前張菲的「龍兄虎弟」為例,節目有訪問發片大牌歌手,另有音樂教室,有魔術師表演,更有短劇,五花八門包羅萬象,節目製作成本每集超過百萬台幣,這即是完整的傳統綜藝節目。後來台灣邁入10年經濟蕭條,百業待舉,電視台無力負擔高成本做節目,於是轉做小成本的節目,分眾時代正式來臨。
分眾不同於傳統,意即把一個完整的綜藝節目拆解成各式零件,訪談部分獨立成各式談話性節目,魔術表演獨立成魔術選秀,歌唱內容就變成了歌唱選秀,每一種類的節目製作成本愈攤愈少,最後每集15萬至20萬成本的談話節目充斥在不同頻道之中,成了這些年的電視節目主力,吳宗憲曾在家無聊時算過,「台灣同一時間,最多有23個談話節目在進行,你們看有多誇張。」
談話型節目每年都有不同類型入圍金鐘獎綜藝類項目,早些年還有沈文程的外景行腳類節目入圍,跟綜藝型態不同,卻被放在同一天平跟傳統型綜藝對打,入圍後被演藝形容無法類比的「菜刀」比「關刀」,根本無法比較,也引起許多爭議,後來連年改進,細分成「綜合類」、「教育文化類」後,各自找到對手,相同性質的型態也有比較對象。
|
「綜藝玩很大」。 圖/三立提供 |
如今年金鐘獎把談話型節目全歸到「綜合節目獎」中,所以李四端的「爸媽囧很大」、李晶玉的「真情部落格」、陳文茜的「中天的夢想驛站」、張小燕的「SS小燕之夜」和曾國城、阿基師、詹姆士的「型男大主廚」被並列比較,和傳統型綜藝正式分開,金鐘獎項目愈來愈專業,減少了過去各界批判聲音,也真正讓「關刀」和「關刀」打,「小刀」跟「小刀」比。
※延伸閱讀》
‧動態圖表/一分鐘看完50年台灣綜藝(chrome瀏覽)
‧專題/2014電視金鐘獎特別報導
via udn熱門星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