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陽.不遠」以各種角度記錄太陽花運動。 圖/牽猴子提供 |
去年是台灣的「紀錄片年」,不僅十多部紀錄片先後在戲院上映,票房屢創新高,獲金馬最佳紀錄片的「看見台灣」更在全台賣破2億,媲美好萊塢大片。反觀今年台灣紀錄片上戲院情況,相對沉寂,3部入圍的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中,台灣出品的只有陳芯宜執導的「行者」。不過去年與今年紀錄片映演數量與票房的落差,可解讀為「回歸基本盤」,換個角度由題材的多元與內容的深度來看,並不算「衰退」。
〡去年大爆發 今年票房冷〡
|
紀錄片「媽祖迺台灣」票房表現不如預期。 圖/牽猴子提供 |
今年在戲院商業映演的紀錄片只有「築巢人」、「戰酒」、「媽祖迺台灣」、「餘生-賽德克‧巴萊」、「如歌的行板」與「無岸之河」等6部。任賢齊執導的「媽祖迺台灣」賣座最好、全台票房約300萬,但這部以媽祖遶境為題又有藝人號召的影片,即使擺出全台60家戲院聯映的空前陣容,依然難吸引觀眾。
發行「看見台灣」和「媽祖迺台灣」的牽猴子整合行銷總監王師表示,紀錄片不像商業劇情片是在精密計算、預設檔期後拍攝的作品,且每部紀錄片往往耗時花2、3年。去年不少台灣紀錄片剛好完成,加上溫馨勵志或環保題材符合台灣觀眾口味,才有「大爆發」。
〡題材變豐富 觀點更多元〡
|
陳育青執導的「公民不服從」獲得台灣國際紀錄片展的台灣競賽首獎。 圖/新聞周刊提供 |
身兼發行商、製片、學者等身分的李亞梅則認為,去年紀錄片興盛只是特例,今年戲院紀錄片的「縮水」情況可與台灣電影票房衰退同時比較。去年台片票房市占率約13.87%,但今年可能要退守到7%,尤其台片除「等一個人咖啡」外,沒一部賺錢,透露出創作力枯竭、關心議題狹隘的警訊。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節目統籌林木材則由台灣整體紀錄片拍攝情況提出另一觀點,他表示,在國外紀錄片攝製資金與曝光管道都以電視台為主,但台灣因缺少健全機制,反而把重心放在戲院上映。這幾年台灣紀錄片以議題取勝、少深度思考的情況,讓人憂心,此外「戲院包場」的觀影生態也使觀眾缺乏自主性。
林木材不從紀錄片戲院的票房多寡思考,反而強調,今年台灣紀錄片題材比去年豐富。跳脫勵志關懷深入亞斯伯格症患者家庭的「築巢人」、探討原住民歷史的「餘生-賽德克‧巴萊」、提出開發與生態保育問題的「刪海經」、記錄舞蹈家林麗珍的「行者」、呈現公民抗爭活動的「公民不服從」等,面貌多樣。林木材認為,這種現象是他樂見的,因為紀錄片更重要的是作者觀點和美學形式的多元。
|
「餘生─賽德克‧巴萊」關注霧社事件遺族。 圖/果子電影提供 |
via udn熱門星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